为什么MIT没有录取那个在车库里造核反应堆的高中生?

2019年08月06日


每天秋天,就像落叶会从树枝上困乏地飘落一样,招生官们伴着秋风,飞到祖国的每个角落,去跟学生们“推销”自己的大学。


我最近刚刚结束一段持续了有些日子的旅行,我从Raleigh,North Carolina走到了Atlanta,Georigia,也在途中的一些地方停留过。我拜访了比较大的高中,也来到过小的高中,去过城市,也去过乡村,还在Atlanta一个大礼堂里组织过一次人数近千的MIT revival。


在我访问或者大学咨询会期间,每当我跟学生或者学生家长们谈话的时候,每一次他们都会问我一样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问法。有一些人这样问,你们会录取什么样的人?另一些人可能这样问,什么东西会让一个人在那么多的申请人中脱颖而出?


这些不同的问法(当然还有数不尽的其他变体)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版本,那就是:


我怎么样才能够进入MIT学习?


而我是这样回答他们的:


另辟蹊径吧!



让我来解释一下我是什么意思。


当人们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通常来说是因为他们是想要进入MIT学习,想要我告诉他们他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帮助他们被成功录取。

也许他们需要成为手持4.0绩点的Eagle Scout,或者需要是SAT 2400分的drum major。也许他们需要解决一个公开的数学难题,或者在他们要在高中毕业之前成功治愈癌症。
他们的眼睛在祈求着:你只需要跟我说清楚我到底需要做些什么,我就会像Ray Lewis由边线以斜线向内前进,中途拦截外接手那样完成你要我做的每一件事情。


很吓人吗?是的。但这些是被MIT录取的必要条件吗?


不是的。


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


有一件事情你需要弄清楚:


没有什么,真的没有什么,能让你仅仅凭借它就能够让你进入MIT学习的。


例如:

几年前,有一个学生在他自己的车库里建造了一个可运作的核反应堆,但是我们没有录取他。


稍微想想这件事情。


现在,很多学生在听到这个案例之后,感到十分诅丧。在他们看来,如果一个建造了一个那么牛掰的核反应堆的孩子都不能被MIT录取,那么他们的机会该是有多渺茫。


但是,他们想反了。事实上,这个案例反而应当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超级无敌好消息。这个案例应该让他们心里的大石头放下来。因为,那年我们录取了超过1000个学生,而在他们当中,没有一个建造了核反应堆。


我不是想要打击那些想要自己探索科学的奥秘,想要进行神奇的科技试验的人。如果你想要这样做,那就去做。但是不要把这些事情当作MIT的入场券。这个道理在任何其他事情同样适用——课程,SATs,课外活动。


世上没有包票。


所以,放轻松一点。


现在的你能够像禅宗那样冷静,从那些因为你不能够在18岁生日之际成功治愈癌症而产生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了,如果你还是想要来MIT读书,那么你需要做些什么呢?


·在学校好好表现:上比较难的课程。勇于挑战和质疑你奉为真理的东西以及既定的认识。精益求精地追求知识。因为受过教育并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会让你脱颖而出。


·做一个好人:这一点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不要放纵自己,不要冷漠,不要残忍。以善意对待你身边的人。帮助他人。为你所在的社区奉献力量。


·追求自己的热爱:找到你所热爱的东西,然后做你热爱的事情。也许,你喜欢体育。也许,你钟爱某种乐器。也许,你沉迷于做研究。也许,你渴望成为你们社区的领导人。数学,烘焙,睡觉,跳房子游戏。不管是什么,请在你热爱的事情在花时间。全心全意做你热爱的事情,并好好享受。


你总有一天会知道:


如果你成功进入MIT了,那一定是因为你做了以上这些事情。如果你在学校表现很好,那么你就会很聪明,也会给你在MIT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果你为人很好,那么你的推荐信会让我们相信你会非常适应在MIT的校园生活。如果你追求你所热爱的事情,那么你就对某些事情有特殊的感情并且针对你所热爱的事情会有特殊的技能,这些都会让你在众多申请人中脱颖而出——那个东西就是你能够吸引人眼球的地方。


但是,如果你没有被MIT录取呢?


Well,你可能会感到很遗憾。但是,你学了你需要学的所有东西,所以现在的你更加聪明了;你是你们社区的积极的一份子,你让人们心生欢喜;你在高中期间没有做那些你认为如果你想要进入一所竞争激烈的大学而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而是去做那些你最想要最想要做的事情。换句话来说,你没有浪费你生命中每一分每一秒。


我总是在重复这一点,在申请上另辟蹊径,不要因为你觉得哪些哪些东西对你进入MIT(或者Harvard,CalTech,或者任何其他学校)有帮助就去做那些事情。相反,你应该认真学习,为人友善,追求热爱,因为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你整个高中都在做正确事情,那么伴随而来的“副作用”就是,你会在那些竞争激烈的大学录取过程中有更高的起点。


有时候,你真的能做到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