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秀的学生应该在咨询/金融行业工作吗?

2019年08月06日


如今的社会上有一条十分完善的获取名望的路径:如果你读了一所名牌大学,很可能你最终会进入咨询公司或投资银行工作。

 

2017年,近40%的哈佛大学毕业生投身咨询或金融工作。其他常春藤盟校的统计数据与此持平或更高。大多数毕业生最终都去了所谓的“顶级公司”——咨询行业中的麦肯锡、贝恩、BCG;金融界的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摩根大通(JPMorgan)。

 

这意味着每年成千上万名最聪明、最勤奋(以及最幸运)的年轻人只会去为少数几家公司工作。集中于几个行业的毕业生比例高得出奇。

 

几十年来,这些公司彻底又入微地渗透并改变了这些大学的文化,导致毕业生进入他们的行列的转换率高得惊人。其结果便是,留给其他有需要的领域的求职者变少,例如医疗保健、教育、能源和环境科学。这是一种十分现实、又十分具有破坏性的人才流失。

 

更糟糕的是,大多数学生根本不知道他们进入的到底是什么。他们为了名望而加入; 他们一直以来浸淫于某种地位文化中,而这种文化将找到一份这样的工作视作登上顶峰。虽然由于过长的工作时间和残酷的竞争氛围,很多人会在约两年后离开,但是有些人会待得更久。最终,他们会意识到功成名就不再像他们年轻时那样重要——但那时他们已经被困住了。



要理解这种模式,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这条名望路径上的一般学生的缩影。为大家介绍一下爱丽丝:

 

爱丽丝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努力学习,人们告诉她,她什么事情都能成功。她是班上的佼佼者,是学校社团干部,标化成绩优异,会演奏乐器,擅长运动,还拥有恰到好处的志愿服务经历。从考试到暑校再到大学申请,她已经登上了我们的地位文化和教育体系的阶梯。她克服了所有难以想象的难关,做到了如今的优秀学生所该做的事情。

 

现在,爱丽丝正在上大学。一切都变得自由许多:她的日程安排更加灵活,她在课程、实习、职位、社团和领域都有很多选择。她也处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她在高中时是班里第一,但在这里,她只是众多优秀学子之一。 她有点挣扎,她转过至少一次专业,她有些课学起来有点吃力,她沉溺于一些坏习惯。

 

爱丽丝不是很知道她想要什么。她生下来就在做要求她做的事,因为她是一个优等生。但现在她有了真正的选择,她很害怕。如果她选错了专业或选错了工作会怎样?如果她不喜欢她走的路怎么办?

 

没有正确答案。爱丽丝的生活和她曾经得高分的所有考试不一样。

 

现在,想象一下:如果爱丽丝能找到一个让她的选择保持开放的职业呢?教给她可以在任何地方运用的技能的一个职业,为她的简历添彩、让她在毕业后更有就业竞争力的一个职业? 工资可观、能让她与一些也许是她见过的最聪明最勤奋的人保持密切联系的一个职业?每个人都说她有多么成功或点头称赞的一个职业?

 

这便是诸如咨询和金融等行业的名望之路。这是他们许下的承诺,他们创造的诱惑,以及他们象征的地位。



当然,对于一个CS博士来说,社会上绝对会有一个比对冲基金的技术部门更好的位置。


但是,大四找工作时,爱丽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些公司早在大一时就开始在校园里招募和宣传,这时大多数学生对于大部分名字甚至听都没听过——不像他们的大四学长学姐,可以一口气从他们脑海中提取出那些大型管理咨询公司之间的差异。

 

校园深深为这些公司所影响。“成功”校友们自豪地展示自己在这些领域中的经历,并将故事和机会传递给他们的朋友。大四学生一心求职,不断准备面试。大三学生正在为暑期实习面试,希望这会在来年帮他们拿下offer。即使是大一和大二学生也会受到朋友、职业服务中心和专业人士的鼓励,去参加案例比赛、实习、咖啡座谈等活动,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这些公司的青睐。

 

一旦你踏上了这条名望之路,就没有时间去考虑其他选择了。

 

所有的学生组织——比如本科咨询社团或学生投资委员会——都旨在将优等生输送给这些公司。经济学等专业方向是通向咨询和金融行业的主要渠道,这使得在顶尖大学攻读这些学科的学生比例过于倾斜。 甚至某些校园的基础设施实体也是为迎合这些公司而设计的(例如,哥伦比亚大学的职业服务办公室就有一个高盛的房间)。

 

所谓“惨淡科学”的经济学已连续多年成为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 几十年来,学生们将经济学系视为迈向华尔街和咨询行业的一步。

 

所有的这些压力加起来,难怪爱丽丝被潜在的福利所吸引。她无法避免这种影响,尤其是在秋招季,校园里每个人都在谈论麦肯锡和高盛。爱丽丝的大多数朋友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对这些领域感兴趣,除了觉得这些有名望的职业是下一步阶梯。

 

于是爱丽丝加入了他们。


正如MIT毕业生、VFA(Venture for America)员工Kathy Cheng所说: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告诉我要努力学习,这样才能进入全国最好的院校。他们告诉我,一旦我从其中一所顶尖学校毕业,世界将任我飞。于是我立志发奋,我读了MIT,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学技术大学之一。然而,当那些令人害怕的大三大四到来的时候,到了认真考虑毕业后我想做什么的时候,我感觉不到那种自由、那种豪迈。相反,我觉得自己只能选择一些‘成功’的职业道路,而对我来说,那就是金融和咨询。”



一旦这些毕业生开始在这些公司工作,他们就会得到所承诺的:名望。然而,实际工作涉及的却是Excel上的大量繁琐的数字处理,包含微小错误、匆忙纠正以适应合作伙伴或客户的需求的无尽版本的PPT,以及其他各种平庸任务。但没关系,这就是这些学生想要的。


这引出了一个问题:追逐名望有什么错吗?

 

问题归结为价值的创造。表面上看,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大学的工作。然而,上述公司与其说是创造价值,不如说是在利用那些他人已经创造出的价值。正如Venture for America创始人安德鲁•杨(Andrew Yang)在《聪明人应该创造事物》一书中所言:


“根据定义,金融、咨询和法律服务等服务行业都是‘元行业’。也就是说,它们为大公司筹集资金、相互买卖、重组、实施新系统、进行复杂交易等行为提供服务。公司形成并发展到足够雇佣他们(上述服务行业)的大规模,他们(上述服务行业)的存在依赖于这一点。”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到咨询和金融行业,而不是研发、新的探索和新的基础设施中。无疑会收获很多优秀的PPT分析,但可能就没什么别的了。目前,我们将一大部分的顶尖人才分配给金融服务等行业,而它们很多都是,借用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主席的说法,“于社会无用的”。 这些工作更多地关注交易成本,而不是关注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

 

对大学顶尖人才的争夺非常激烈,资源最多的公司通常会胜出。根据Lauren Rivera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有关精英专业服务公司(如咨询公司)的一项研究,一家公司每年为一个大学校园内的社交活动准备的预算近100万美元。生物学研究生受到管理咨询公司的追捧,超过了制药或生物技术公司。当然,对于一个CS博士来说,社会上绝对会有一个比对冲基金的技术部门更好的位置。

 

正如一名哈佛学生所说:


“就算那近40%的毕业生可能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但他们正在将成为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公民领袖的机会拱手相让。在美国和世界上其他每一个国家,有许多涉及基本人权和正义的问题悬而未决,迫切需要那些具有各种解决这些问题能力的人去关注。”

 

大多数学生都会寻求风险最小的最简单的机会。而当这些公司供他们吃好喝好时,他们可能就会错过那些非营利组织和小型初创公司,它们正默默地做着开创性的、有意义的工作。



在一个重视技能培养和不断成长的职业发展的世界中,大学毕业生被这些公司许下的承诺吸引着——公司会教给他们那些可以在任何地方运用的技能。

 

然而,我们目前还不清楚,在高盛(Goldman Sachs)或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工作,除了教你成为更好的银行家或顾问以外还能教你什么。与普遍看法相反,拥有大量机会、让人心动的公司通常不会对银行业分析师、顾问或公司律师感兴趣。这些人如果最终确实换了职业,那一般也是在读了研或其他教育项目(如编程训练营)之后,以保持其信号价值。为其他职业敞开大门的承诺是不现实的


      转向一个更“令人心动”却没那么高薪的工作,是非常难的。


虽然这些公司以其慷慨的薪水和时尚的办公室吸引着学生,但这些地位的象征往往会使人付出代价。一旦习惯了,就很难降低你的生活方式。当你挣到六位数的高薪并且稳定地、最高限度地充实你的养老金,穿着制作精良的衣服,住着一间设施齐全的公寓,并且大部分东西你都可以随心所欲购买时,转向一个更“令人心动”却没那么高薪的工作,是非常难的。 这种现象被称为“金手铐”。

 

此外,许多年轻人只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工作能够得到好处,从而在名望职业里奋斗。这些好处值得为之努力,而且他们可以经常带薪环游世界(特别是自由咨询工作者)。但是,一旦名望带来的兴奋消退,许多人就会意识到这份工作本身并不是他们所期望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一堆沮丧的银行家、顾问、律师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士,他们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但却发现自己深陷于自己所选择的道路。

几年前,我遇到了一位学生,她告诉我她创办了的一个机构,正在计划打造流浪者收容所,以方便人们捐赠食物和其他物品。她聪明,勤奋,又雄心勃勃。后来,我发现她要去埃森哲工作了。考虑到埃森哲的客户群,我想她最终会去帮助企业——而不是流浪者。

 

成绩优异的学生有能力取得非凡的成就。他们睁着好奇的双眼走进大学,相信自己什么事情都能成功。最终,他们中的许多人屈服于名望的机器,被输送到几个狭隘的、基于交易的职业生涯中。

 

如果我们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有一天我们的社会将会意识到:更多的人在分析我们的未来,而不是建设未来


Indra Sofian

转自Medium